欧洲空间局(ESA)在1989年8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是依巴谷卫星的主要观测结果,依巴谷星表测定了约12万颗恒星,构成了均匀的天球参考系,极限星等达到13mag,其位置、自行与视差的精度分别为±0.002″、±0.002″/yr、±0.002″。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IAU第23届大会给出了由212颗河外致密射电源构成的国际天球参考系(ICRS),决定由依巴谷星表取代已沿用10多年的FK5星表,成为ICRS在光学波段的实现,并将改进后的依巴谷框架称为依巴谷天球参考框架(HCRF)。

古希腊天文学家依巴谷以精确的天体测量著名于世,他发现了岁差,将三角学应用于天文学,首先提出了星等的概念并被后世进一步发展完善,被尊称为“方位天文学之父”。欧空局的依巴谷计划的英文缩写与依巴谷的名字非常相似,也正好纪念了这位天文学伟人。这项计划分为“依巴谷实验”和“第谷实验”两部分。前者最终测得118218颗恒星的高精度数据;后者测得数百万颗恒星的低精度数据。

常用目视星表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目视星表中有:

(1)《依巴谷星表》(Hipparcos catalogue),简称HIP或HP

欧洲空间局(简称ESA)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Hipparcos)计划的主要成果。1997年发表的第2版,是位置精确度最高的科学数据,包括的恒星总数为120313个,极限星等为13等,精确度在千分之一弧秒,而第谷星表 列出的则略微超过1,050,000颗恒星。包括赤道坐标,自行,星等,光谱型、颜色、光谱型、视差、径向速度等信息。

(2)HD星表(Henry Draper Catalogue)或 耶鲁亮星星表编号HD。亨利·德雷伯星表(HD/HDE)

HD星表给出88 883颗恒星的2000年历元位置、星等、自行、光谱型等数据,是最传统的星表之一。耶鲁亮星星表包括25万颗全部 8等以上的恒星和很多暗达11等的恒星的著名星表。HD序号在没有拜耳字母或佛氏星数的恒星中被普遍的采用,在原始的HD星表中序号从1~225,300是依1900.0分点的赤经,从225,301~359,083是在1949年出版的亨利·德雷珀扩充星表中增加的,仍然使用HD表示。

(4)SAO星表(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 ,1966)史密松星表

SAO星表是天文观测最常用的星表,它给出了258 997颗星等亮于11m的恒星,有编号、自行值、光谱型、V星等,表内列有与HD星表和BD(DM)星表的交叉证认序号。


image-20220321111520189

image-20220321121232624

image-20220321121314466

能得到数据 也不知道怎么计算。。。

就用Stellarium里的数据吧